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,您的生活服务帮手
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本应一致对外,现在却陷入内部无底线争斗?弯道超车之路任重道远,大家不要自毁长城。
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,确实依靠资源优势和研发优势,最终取得了先发优势。我国有着丰富的锂资源,但是缺乏石油,对于研发“以电替油”就是长期的投入。在近几年,厚积薄发,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,市占率节节上升,终结燃油车,也就是终结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落后态势。人类出行,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否”弯道超车“,站在第一梯队,了却200多年国外的燃油车霸权?
在2021年开始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开始出海,战略取得了极大成功。来自中国技术的新能源汽车,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,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是不断在提升。世界的市场是如此的庞大,如果全部本土车企都面向星辰大海,无需内部竞争,跑马圈地已经足够了。但是现在却出现了一些很坏的迹象,那就是内部争斗无尽无休,主管部门该介入了。
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公司和品牌,开始在内部进行无底线的相互言语攻击和自我吹嘘。很多优秀品牌,不论是主动加入还是被动应战,都涉及其中,不仅损害了行业形象,也影响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竞争优势。这种内斗,是否意味着 “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,十个中国人是一条虫,一百个中国人就变成了一盘散沙”?
例如小米汽车,一方面呼吁民众不信谣不传谣,爱护民族品牌,让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样子,另一方面却宣传 SU7 “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都没有”,并对Yu7未来上市表现充满信心,号称天下五对标车,世界无对手。这种自相矛盾的宣传,又算不算一种新的造谣呢?
可能在某个单项指标上没有人比得上他,SU7 或许无人能及,但在综合性能上,是否真的没有一款车能与之匹敌?如果 SU7 真的在所有性能上都优于其他车型,那它岂不是成了 “旷世神车”?此外,雷军曾表示造一辆车要亏 5 万,但小米却宣称净利润大涨 60%,这其中的矛盾如何解释?
另外记得雷军讲过,他造一辆车要亏5万块钱。现在号称前4个月卖了全年的目标,那应该在汽车业务上亏了很多,但是小米却非常骄傲的称净利润大涨60%,其中财报中讲述小米SU7系列单季交付达到75869辆,汽车业务综合毛利率达到23.2%。这又是如何完美的诠释呢?不论如何,雷军是所有互联网行业中情商最高的几个人之一,他肯定能完美的给大家解释这些。
更让人担心的另外一件事也出现了,开始有人指责比亚迪是汽车行业的”恒大“了。长城汽车魏老总直接在发言中指出,要警惕汽车行业的“恒大”,也就是暗指某些新能源汽车企业负债率过高,而且全产业链很容易引发行业的整体风险。
基本逻辑是假如某家新能源汽车行业现金流出现问题,有可能上下游供应商以及客户及业内人员都受到牵累。无法给供应商回款,而导致供应商产生现金流风险,之后再诱发产业链其他的合作供应商现金流系统性问题,也就无法支持其他新能源企业的正常产业链需求了,最终风险会蔓延到所有汽车生产企业了。
听起来有点道理,但从财务管理专业上错了,全球汽车巨头普遍面临高负债挑战。2024年,大众、丰田、福特等等总负债均超万亿元,负债率最高达84%以上。但是国内车企如比亚迪、奇瑞,规模增长远超国际车企,总负债也随规模增长,但是远低于国际同行,例如比亚迪总负债才仅占营收的75%。
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,全产业链运营,销售数据亮眼,风险相对可控。相比之下,长城汽车规模较小,负债近 5000 亿,负债率更高,风险更大。比亚迪的弯道超车战略和出海战略,为中国汽车品牌登上世界舞台提供了绝佳机会。对企业生存和利润影响最大的有息负债,比亚迪有息负债仅占总负债的5%,中国车企更多依靠自身盈利和供应链合作解决资金需求,而非过度依赖贷款或发债,财务风险显著降低。
反观长城汽车,2024年度营收仅仅才2000多亿,仅仅才是比亚迪的26%,但是负债率也是高达63.64%,有息负债比高达12%,是比亚迪的2.4倍。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例高达39%,远超过比亚迪,向上游供应商的付款周期高达163天,比比亚迪多了36天,现金流情况对比比亚迪那可是差多了。为什么还要去指责友商呢?
然而,全球大型汽车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的上下游产业链,只要规范经营,风险可控。长城汽车的言论,是否过于杞人忧天?现在油改电了,我国是新能源的技术大国,原料大国以及应用大国,完全有可能以新能源的技术颠覆日常出行,使用新能源汽车颠覆传统燃油汽车,让我国本土车企品牌从而进入到全球一线品牌 这个战略正在推进,但是在后院却起火了。本土车企如此残酷的掐起来了,是不是一种悲哀呢?
我们的汽车新能源战略,包括现在比亚迪推出的弯道超车战略,出海战略,真的是挺好的,给了国产汽车登上世界舞台最佳的一个机会!汽车工业发展200多年,一直都是燃油车时代,如果在这个赛道上,我国的本土车企可能永无出头之日。现在汽车行业的竞争,真的需要由主管部门介入。正常的市场竞争确实是一件好事,但是为了展现出自己的优势去打压其他品牌,或者直接打压其他汽车企业,那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。
“团结一致,共同维护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竞争优势,才是弯道超车的正确道路。”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
2025-05-30 01:37:46